2025年的暑期档,当《聊斋·兰若寺》中的古琴声响起,开启了“后哪吒国漫时代”,属于国漫崛起的“动画的夏天”来临——我们看到中国动漫正站在一个奇妙的历史节点上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而暑期档四部动画如同四座里程碑,镌刻着中国动漫从模仿到超越、从蛰伏到腾飞的征程。
《聊斋·兰若寺》延续着电影厂牌的精工传统,《浪浪山小妖》承载着老厂的涅槃之火,《罗小黑战纪2》见证着民间创作的破土而出,《非人哉:限时玩家》则标注着互联网时代的破圈奇迹。这四部作品也恰如四把钥匙,共同开启了中国动漫产业近十年的成长密码。
2013年,追光动画在怀柔影视基地成立时,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做中国版的Pixar。那时《疯狂原始人》正在中国狂揽近3亿票房,迪士尼的公主们占据着孩子们的书包,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被进口片瓜分了近七成份额。三年后,追光创始人王微带着从土豆网卸任的锐气,用《小门神》打响第一枪——为还原片中的江南古镇,创作人员的足迹遍布南浔、同里、周庄,历时29个月完成,换来6000万票房。
同样2015年10月,在彩条屋影业成立的发布会上,光线传媒CEO王长田也曾高调表示“我的梦想是拥有一个中国皮克斯集团,占据中国最好的动漫内容的半壁江山”。其首部动画便是孵化当年被誉为“中国动漫希望”的短片《大鱼海棠》,拿下5亿多票房——而这部电影从短片到样片,再到最后的长片一共花了12年,在电影发布会上,导演表示当时创作时,“中国已经超过30年没有让我们满意的动画电影了”。
后来的故事,大多观众都知晓了——《白蛇:缘起》用极致的画面与唯美的传说,在追光一路失意中,终于敲开了市场的闸门,这部成本8000万的动画最终收获4.69亿票房。2023年《长安三万里》上映时,经历十年沉淀的追光已经不必再仰望好莱坞。而彩条屋则一路靠着精品树立了品牌知名度,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系列登顶起,它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动画厂牌,而是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巅峰。
可以说,追光与彩条屋的崛起,本质是电影工业化思维的胜利。它们将迪士尼、皮克斯的制片管理体系本土化,以高投入、长周期换取技术沉淀。一方面坚持用原创故事,积累厂牌认知度,打造全新动画IP;另一方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叙事,通过想象力释放呈现现代化表达,打造独有的“东方美学+现代价值观”。
《浪浪山小妖怪》中那个提着灯笼踽踽独行的小妖怪,恰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命运缩影——曾经创造《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辉煌的“国家队”,在市场化浪潮中一度迷失,直到《中国奇谭》的成功,终于找准属于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在中国动画的百年长卷中,上美影的沉浮堪称一部浓缩的产业史诗。从1960年代的全球惊艳,到2025年票房飘红,这家老牌制片厂的兴衰轨迹,折射出中国动画从艺术探索到商业转型的完整历程。
上美影的黄金时代始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这部水墨动画以齐白石的鱼虾为原型,让世界惊叹“中国画能动起来”。随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将中国动画推向巅峰,被国际誉为“中国学派”。然而,90年代的市场化浪潮中,好莱坞动画、日本动漫席卷中国,上美影陷入创作困境,甚至一度向好莱坞“取经”,在1999年砸下重金拍摄了动画巨制《宝莲灯》,却因技术落后、效果未达预期。第一次尝试商业动画失败后,上美影人才流失严重,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
让其“王者归来”的是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这部动画短片集以豆瓣8.7分的高口碑重现“中国学派”荣光,让上美影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动画的出路不在模仿,而在创新。《小妖怪的夏天》以“打工人”视角重构《西游记》,水墨画风与职场寓言碰撞出强烈共鸣;《鹅鹅鹅》则用留白叙事演绎古典志怪,让观众在虚实之间体味东方哲学。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传统美学与现代叙事的结合,才是中国动画的独特竞争力。
电影版《浪浪山小妖怪》成功延续了IP的核心价值:国风美学+当代痛感。影片以宣纸质感的水墨背景和敦煌壁画般的瑰丽色彩,构建出一个极具东方意境的“浪浪山”世界;而小猪妖遭遇的职场困境——考编失利、上司刁难等情节,则巧妙映射了当下年轻人的现实焦虑。这种艺术表达与时代痛点的结合,在影片营销中也得到延续——“还是没有名字的”首映礼,恰恰呼应了片中“小人物也能闪耀”的主题内核。当观众为片中“打工人”的桥段会心一笑时,那个曾经视商业化为洪水猛兽的上美影,已经学会了轻松地在“艺术殿堂”与“大众市场”之间走钢丝。
而在主流视野之外,一群“野生动画人”正在改写行业规则。2011年,导演木头带领仅有的三人团队,在杭州出租屋里上传《罗小黑战纪》第一集时,成本3000元,成品五分钟。更新频率慢到粉丝调侃“有生之年系列”。但就是这样一部“简陋”的作品,在B站积累了7.5亿播放量,弹幕里“催更”的留言从2012年刷到2020年,有人从初中生追到研究生,留言说“小黑的成长就是我的青春”——它证明了中国动画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子之心。
《罗小黑战纪》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中国动画人的强大生命力。导演木头最初仅靠一人一猫的微博连载积累粉丝,历经12年断更、众筹剧场版、融创投资注入,最终形成涵盖动画、漫画、衍生品的IP矩阵。尤其是其番剧播出时,正值“阿狸”“兔斯基”等表情包走红网络,罗小黑表情包顺势诞生,收获了远超预期的传播效果。至今,“罗小黑”系列表情仍稳居微信日常使用TOP榜单。与《罗小黑战纪》相似的还有《雾山五行》,《雾山五行》导演林魂坚持手绘风格,虽然制作周期长达7年,但独特的泼墨打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这类动画团队的珍贵之处在于原生创意。早期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作者性:《罗小黑战记》的治愈系分镜源于对手绘的执念,这也是为什么《罗小黑战记》“年更”,以及电影版第二部历时超五年才制作完成的缘由,同样《雾山五行》导演林魂一人包揽编剧、分镜、配音,甚至主题曲演唱。他们最初靠“用爱发电”存活,在社群经济的反哺下逐渐规范化,并抓住时代机遇,扩升IP影响力,最终实现动画产业化、体系化的蜕变。
而在其过程中,“野生动画人”面临的除了来自创作的“产能不足”“资源限制”等问题,更多的时候也要学会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商业诉求,成功者如《刺客伍六七》通过国际化发行打开局面,失败者如《星游记》则因版权纠纷沉寂多年。罗小黑IP的稳健扩张,证明了中国动画人完全有能力,以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将“私人表达”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如今《罗小黑战纪2》的优异口碑与不断攀升的票房,正是对这份坚持的最好回报。
十年前,动漫画手一汪空气在微博发布《非人哉》第一组四格漫画时,只是想“给神仙们安排点现代烦恼”。她不会想到五年后,哪吒玩电竞会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画面,观音大士会因为会带孩子和高颜值属性成为全民男神——就在这五年间,微博受众呈矩阵扩张、微信公众号兴起,条漫四格成为这个时代最潮的动漫连载呈现,碎片化阅读开始成为大众的习惯。
不同于日美传统的漫画创作,条漫风格更倾向于早期四格漫画的进阶,互联网基因赋予此类作品独特的竞争优势,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也颠覆了常规的漫画连载:人设先于剧情,段子重于剧情,数据指导创作,整体创作以适配手机阅读为先,轻松拿捏Z世代的习惯与审美,也让整个行业意识到,新一代的动漫读者早已在短平快的阅读和互动性的弹幕中完成了“基因突变”。
2018年《非人哉》泡面番上线,每集3分钟的时长精准击中了通勤族的碎片时间。当精卫填海填的是小区泳池,当敖烈喝奶茶醉倒在便利店,这些魔性设定让“神仙打工”的梗火出圈——就像当年《猫和老鼠》用无厘头的笑点征服全球观众,《非人哉》用互联网时代的叙事逻辑,让古老神话焕发新生。十年后,《非人哉》第一部大电影《非人哉:限时玩家》在暑期档上映,终于完成了从漫画到番剧,从番剧到电影的IP完整链条开发。
《非人哉》并非第一部完成“条漫→番剧→电影”三级跳的动画,前有《十万个冷笑话》搞怪经典角色人物,大电影票房破亿;后有《快把我哥带走》仅凭借一对爆笑兄妹的日常,迅速从条漫进阶为真人大电影,拿下3.75亿电影票房。而他们在升格为电影的时候,都面临着如何保留原作“轻量感”而不显单薄的挑战——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非人哉》选择“限时游戏”这类高概念框架来填充大电影体量。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孤注一掷让众多动漫从业者看到了行业的希望;站在2025年的十年节点回望,中国动漫的崛起故事里没有天降奇迹,只有无数个“破壁时刻”的累积:是追光动画在一次次票房魔咒中的坚持“再拍一部”;是上美影老画师们面对年轻导演创意时的包容微笑,是木头在出租屋里坚持更新的日日夜夜;也是地铁上捧着手机为每一次条漫更新、泡面番上新点赞的国创动漫迷们……当国漫崛起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切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不如现在就买张票,去看看今夏的属于中国自己的动画电影吧!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